人呢,往往是就坡“出溜”容易,逆势而上则难。印度退役摔跤国手马哈维亚·辛格·珀尕的两个宝贝女儿吉塔和巴比塔,本可以和村里其他的女孩子那样,吃玩笑闹,等到十四五岁奉父母之命嫁给一个陌生人,然后一辈子锅碗瓢勺、相夫教子,但是她们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——女子摔跤。或者说,是老爸未竟的梦想改变了女儿们的人生轨迹。
这样的安排,女儿们开始是拒绝的,认为狠心的老爸是在惩罚她们,又要每天早起跑步锻炼,又要着男装剪短发,简直苦不堪言。
然而,周遭的环境、同龄女孩的感慨,甚至胜利的小甜头和小喜悦慢慢改变了她们的想法。姐妹花就这么一路摸爬滚打、过关斩将、冲杀了出来。
偏远村庄过去没见过女孩子练摔跤,街头巷尾议论纷纷,但是老爸不信邪。街坊的冷眼、官员的无为、经费的短缺、女儿的逆反、教练的刁难……越是面临困难,越能激发斗志,老爸用他的智慧和坚持,带领着女儿们迎难而上,把阻碍一一克服了。毕竟,没有吃苦流汗,哪来的王者荣耀?
大女儿吉塔获得全国比赛冠军后,离开父亲进入国家体育学院训练,大城市的各色新事物扑面而来,令她一度有些迷失,结果状态低颓,屡遭失败。关键时刻,老爸亲自赶来“开小灶”,帮她制定计划,分析对手,研究战术,重拾信心,陪伴她在英联邦国家运动会中战胜劲敌进入了决赛。
决赛时老爸缺席,吉塔将老爸平时的教诲化为行动,小宇宙迸发惊人动力,最终拿下对手,代表印度女子摔跤力量首次在国际赛场打了漂亮仗,成为了父亲的骄傲,家族的骄傲,国家的骄傲。不过我想,首先,她是自己的骄傲。
片尾,宝莱坞式歌舞音乐伴着字幕摇曳升腾,不知为什么却有另一首歌的旋律在脑海中盘旋:“没有什么能够阻挡……”
以上是影片《摔跤吧!爸爸》的观影回顾。从《三傻大闹宝莱坞》到《我滴个神啊》再到这部《摔跤吧!爸爸》,阿米尔·汗的作品几乎毫无悬念,没有令人失望过。
为了此片,他先是增重27公斤完成主角中老年的戏份,然后又疯狂减肥塑身,完成了主角青年时代的戏份。为把角色塑造得更加传神,他还专门到片中人物原型所在地学习当地方言。他说,找到人物的真实感觉是化妆道具无法替代的。
由于阿米尔·汗影业是影片出品方,他本人的严谨敬业也体现在对其他演员的苛刻要求上。饰演女儿的两位女演员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专业摔跤训练,饰演少年版女儿的两位小演员也接受了7个月的摔跤训练。
镜头前的每一次抱摔,从全景到特写,那可都是货真价实的。相比之下,国内替身抠图种种,真是不可同日而语。
纵观阿米尔·汗近年的几部影片,内容涉及教育、宗教、种姓制度、女性权利等严肃主题,但是并不生硬说教,而是将其与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相融合,再用宝莱坞优势歌舞元素等恰到好处地加以点缀,寓教于乐,讲好故事,让观众在观赏欢笑感动之余自己去领悟。
我们南边的这个人口大国,拥有后发优势、新兴活力和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伴生着各种社会问题,其不少影视作品既能直面问题,又能合理包装展示和对外传播,赢得国际市场认可,可谓炮弹好,糖衣也好,怒刷存在感。
如何让我们的文化产品更好地实现走得出、传得开、叫得响,而不是水土不服、不知所云或匪夷所思,更不是简单充当取景地或龙套花瓶,邻居们的经验也值得思考借鉴。
再说回《摔跤吧!爸爸》,影片关联两个题材类型,一是女性主义,一是竞技励志。其中,女性主义题材影片堪称海量,塑造了很多女英雄(比如《生化危机》系列)、女领袖(比如《铁娘子》)、以及各类不屈从命运敢于追求真我的女性角色。其中,和本片比较类似的推荐两部《百万美元宝贝》和《沙漠之花》。
竞技励志类影片更是遍地开花,涵盖各种球类、赛车、拳击、街舞、芭蕾、滑冰、绘画、乐器演奏等等,甚至还包括操纵机器人参与竞技的《铁甲钢拳》之类。
竞技励志类影片有套路可循,大抵少不了不起眼甚至卑微的出身、人生导师或伯乐、亲切的伙伴和强大的对手、竞技生涯的几起几落、从失败中总结教训重振旗鼓、最终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逆袭……该片虽有套路,但好在没有生搬硬套,因地制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。任性观众表示,只要影片精彩,有套路我们也买账!
当然了,走市场的影片无疑需要票房支持,需要吸睛亮点。该片主题在呼吁